子宫颈是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的部分,其下1/3部插入阴道称宫颈阴道部;阴道以上未被阴道所包绕的部分称宫颈阴道上部。
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性纤维。宫颈管内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粘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碱性粘液,形成粘液栓,将宫颈内口与外界隔开。宫颈阴道部为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
宫颈上皮是由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宫颈管柱状上皮共同组成,两者交接部位在宫颈外口,称原始鳞—柱交接部或鳞柱交界。但此交接部并非恒定,当新生女婴在母体内受到高雌激素影响时,柱状上皮向外扩展,占据一部分宫颈阴道部;当幼女期由母体来的雌激素作用消失后,柱状上皮退至宫颈管内; 青春期和生育期,尤其是妊娠期,雌激素增多使柱状上皮又外移至宫颈阴道部;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柱状上皮再度内移至宫颈管。这种随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而移位的鳞—柱交接部称生理性鳞柱交界。在原始鳞柱交界和生理性鳞柱交界间所形成的区域称移行带区或转化区。
在转化区形成过程中,其表面会出现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的变换。当宫颈鳞状上皮脱落,脱落面会被柱状上皮所覆盖,柱状上皮非常菲薄,其下方间质内的毛细血管会隐隐透出,因此呈现为红色。因此,宫颈糜烂并非真正的糜烂面,医学上“宫颈糜烂”看作是鳞柱交界外移形成的宽大转化区及内侧的柱状上皮, 这是一种正常的图像。因此,国外已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陆续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一术语 , 而将柱状上皮外移所致 , 肉眼呈现糜烂样改变者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目前 ,在医学上,“宫颈糜烂”这一术语仅指由于各种原因如单纯疱疹病毒、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上皮脱落的真性糜烂。
那么,“宫颈糜烂”对妇女有何意义呢?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宫颈糜烂”不是疾病,是一种生理现象。我们每个人的原始鳞柱交接部母体雌激素水平不同的影响位置有所不同,因此转化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鳞柱交接部长得靠外,那她就会出现“宫颈糜烂”;另一些人长得靠近宫颈管内部,那她就会表现为宫颈光滑。而且,随着我们体内激素的变化,鳞柱交接部和转化区也会移动。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宫颈早期癌变时,宫颈的外观与“宫颈糜烂”没有显著差异。当发现患者有“宫颈糜烂”时,需要做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出现问题时应进一步作阴道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进一步诊断。
以往“慢性宫颈炎”通常包括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宫颈纳囊等几种情况。人们早就发现,此时宫颈局部组织中已不再有大量病原的繁殖。因此目前已放弃“慢性宫颈炎”的概念。
但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可以与宫颈炎同时存在,此时须按照宫颈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同时筛查淋菌、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发现微生物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前所述,“宫颈糜烂”是一种生理表现,使用药物通常不能使得糜烂消失,而且存在“宫颈糜烂”的妇女多数没有什么不适的表现,所以不需要单纯为宫颈糜烂而进行治疗。
目前,某些医院处理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患者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忽视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生理性及宫颈炎病原体的检测,过度使用微波激光等物理治疗,甚至给患者切除一部分宫颈;另一种则是认为“宫颈糜烂”属于慢性炎症,忽视其与宫颈癌前病变的相似性,长期不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延误了患者的治疗。这两种观念都是需要纠正的。
对于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患者,宫颈细胞学正常,病原体检查(—),可定期随访,不需治疗。
宫颈腺囊肿、宫颈肥大认为是转化区移动过程中宫颈腺管堵塞形成的,没有特殊临床意义。宫颈息肉属增生性疾病,以手术切除为主,不需抗炎治疗。单纯宫颈HPV感染,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但应定时追踪。
通过东莞长安厦边医院专家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所了解了吧!专家提醒大家,如果您还有其他的问题想要咨询的话,可以直接点击在线咨询,和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